京剧的净行,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化妆用脸谱,比如红脸,大多是表现忠诚正义的人物;黑脸,大多是表现正直勇敢或鲁莽的人物;白脸,大多是表现奸险狡诈的人物;紫脸,大多是表现沉勇量敢的人物;黄脸,大多是表现性格残暴的人物;蓝脸,大多是表现勇猛顽强的人物。
净行的表演难度大,对演员身体素质的要求也比较高。在很多观众的心中裘盛戎算得上是净行中的佼佼者。自裘盛戎创立裘派以来,有很多净行演员都师仿裘盛戎,票友和戏迷也都爱学裘派,致使梨园行里有了“十净九裘”的说法。
作为裘盛戎的小女儿,裘芸四十岁才开始学习裘派艺术,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半路出家。
1997年,家中唯一继承父亲“衣钵”的兄弟裘少戎过世,这让裘芸感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从那一刻起,她常常一个人陷入深思,仔细回味着一直深植在她幼年记忆里的有关父亲的那些事。
在裘芸的印象中,夜里父亲裘盛戎先生(演)完了戏以后,来看他的人很多,有学生或者戏迷,及友人散了戏陪他一起回家。他演出完了,愿意回顾他刚在舞台上的表演。回想他在舞台上表演后,观众给予他的掌声(回应),回想他今天晚上哪出戏的表演过程哪儿好,哪不好?
父业子承在梨园行里屡见不鲜。裘盛戎也是名门之后——父亲裘桂仙先生,早年便是有名的铜锤花脸,不仅戏唱得好,还拉得一手好胡琴,而铜锤花脸偏重唱功,因《二进宫》中的徐延昭抱着铜锤而得名。《铡美案》里的包公、《草桥关》里的姚期,都属于铜锤花脸的路子。当年,裘桂仙就是因为嗓子又冲又亮,而深受观众们的欢迎。后来因为嗓子“倒仓”,他不得不暂时改了行。
裘桂仙因有一手好琴法,就给当时非常有名望的谭鑫培老先生操琴,在操琴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谭鑫培的一些唱功、念法。
1915年5月15日,裘桂杣的第四个儿子裘振芳出世,从这个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便注定了要背负起父亲所有的期望——他就是来后来大名鼎鼎的裘盛戎。
在裘振芳四五岁的时候,就跟着裘桂杣到戏园子去看戏,很感兴趣,有时候也咿咿呀呀的跟着台上的演员唱。在裘振芳八岁的时候,由裘桂仙亲自开蒙。到了十二岁已颇有功底。
为了让裘振芳能够更好的发展,1927年,裘桂仙将他送进了梨园界大名鼎鼎的科班“富连成”。富连成创建于1904年,解散于1948年,是京剧史上历史最长、规模最大、造就人才最多,对我国戏剧艺术影响最大的京剧科班。
富连成办科四十余年,造就了京剧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七科学生,其间名家辈出,不少学员后来成为京剧流派的创始人,这些流派艺术极大地发展了京剧的表演,把京剧艺术推向了繁荣。
裘振芳入富连成时,本该论“世”字科,因他带艺入科,升了一级,就排到了“盛”字辈,自此,他的名字也由裘振芳改成了裘盛戎。
裘桂仙为了裘盛戎更好地学到京剧的一些知识,在唱功上不想让他走弯路,就决定不收任何费用,到富连成任教。有时候在旁边听别的老师给裘盛戎上课,回到家后,再返过来跟他讲今天上的课,这个字怎么发音,这个音儿怎么唱,反复地给他讲。这样就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裘桂杣不但对裘盛戎要求严厉,而在如何培养他的问题上,眼光颇为长远,他自己投身富连成免费授艺,为的就是守着儿子,好将自己身上这些年来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有朝一日让儿子能够脱颖而出。
就这样,裘盛戎在富连成科班里,不仅向老师们学戏、学功,休息的时候还要跟着父亲继续学戏。几年的功夫,裘盛戎不仅深造了铜锤花脸的技艺,还打下了扎实的架子花脸的基础。裘盛戎入科后不久便登台演出,不仅很快叫座,并且上了压轴戏,在观众当中也开始小有声望。
1933年,裘盛戎18岁,就在他出科之前,父亲裘桂仙去世了。父亲的突然离世,让他遭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打击。然而祸不单行,他还没有从丧父之痛中走出来的时候,另一个打击也接踵而至。
裘盛戎突然间又经历“倒仓”,对于演员来讲是一个生理上的打击,就无法登台演唱了!
倒仓,对于靠嗓子吃饭的京剧演员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关口”,这个时期过渡不好,嗓子可能从此就废了。这个时期,演员应该好好休息,等待嗓子恢复。但是当时对裘盛戎来说,嗓子歇了就等于没了“饭辙”。
嗓子倒仓之前,裘盛戎已经为“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诸多名角儿配戏,这足以说明当时他的功底已经非同一般。但是,嗓子倒仓使裘盛戎无法再施展自己的才花,虽然勉强还能有演出的机会,但是因为变声前嗓音的过度疲劳,他嗓音的低哑情况愈发严重,最后迫不得已只能在戏院里做班底演员跑龙套。
做班底演员,吃苦受累甚至挨打,都并没有阻挡裘盛戎的宏大志向,虽然嗓子暂时不能正常演唱,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悉心揣摩演唱方法。
日复一日,随着嗓音的逐渐恢复,裘盛戎有了与杨小楼、梅兰芳、孟小冬、金少山等名角儿同台搭戏的机会。也就是从那时起,裘盛戎汲取各家之长,在演唱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1941年,二十六岁的裘盛戎,加入到由金少山挑梁的“松竹社”。金少山这位铜锤花脸中的佼佼者,是第一位以净角行当挑班的艺人,对净角在京剧艺术地位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过去花脸都是配角,一出戏以老生为主。老生是第一位的,可以挑班。旦角可以挑班,过去没有花脸挑班,唯独金少山是第一位花脸挑班。
当年的著名花脸金少山,可以说是在裘盛戎面前挺立着的一座高高的山。作为一个花脸演员,金少山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仪表威风,且声若洪钟,甚至有着“十全大净”之美誉,意思是说作为花脸已经完美到再也挑不出毛病的程度了。
金少山先生的天赋条件非常好,就是非常适合铜锤花脸的条件——过去要求花脸个子高,魁梧,嗓音洪、洪、厚、亮,穿透力很强,挺威武的站在舞台上。而裘盛戎个子矮身体还瘦瘦的。
同为净角,与近乎完美的金少山同台表演,为了扬长避短,使自己的表演也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为此裘盛戎没少动心思。比如花脸里面穿的胖袄,他自己做,用棉的东西加在里面,怎么让它圆,让它魁梧。还有厚底(靴子)穿的时候要高一些。
为了弥补自己声音上的不足,裘盛戎在演唱的气质上狠下功夫,他着重以刻画戏中人物性格以求拓宽原本花脸只追求声音洪亮的传统路子,使自己并非得天独厚的花脸嗓音得到了观众认可。
裘盛戎的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在与金少山同台演出的这段时间里,他不仅得到了金少山的赞誉,艺术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当年著名的戏曲作家翁偶虹对裘盛戎做出过这样的评价,裘盛戎毕竟是家学渊源,极会用嗓。金少山固然是声震屋瓦,而裘盛戎却韵溢弦外。
裘盛戎从气质上改变,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欣赏力和听觉力。就连同台演出的金少山都夸他聪明。这就是裘盛戎,他知道自己哪儿不足,知道自己哪儿需要补充,然后来弥补这种现象。
1947年,三十二岁的裘盛戎自己挑班创立了“戎社”,成为继金少山之后又一位花脸挑班的演员,这在梨园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那一晚,北京前门外的三庆戏院里座无虚席。
裘盛戎自挑大梁的“戎社”,在这里举行了首场演出,随着压轴戏《姚期》的开场锣鼓奏响,裘盛戎盛装登场。
裘盛戎挑班之后,把全部的精力放在这出《姚期》上了,把这个戏研究得比较透彻,比较仔细,人物刻画得比较多一些,演出的场次也比较多。而且《姚期》一唱一炮打响。
为了将这出大轴戏唱好,裘盛戎苦心钻研,从修改台词到剧中的人物塑造,裘盛戎每个细节都不敢大意,在这出戏里裘盛戎展示了演唱、念白、坐功和腰腿功夫的高超水平。细心的观众发现,裘盛戎这一次饰演的姚期,勾脸方式与以往有明显的不同,以扩大脑门儿、眼窝儿,线条尽量上扬的手法使用面庞加大,服装采用在肩部绣花,以提高视觉中心点的方式,使上身的比重增加,更主要的是努力刻画人物,以发自内心的表演,突出剧中人的形象,来吸引观众的目光——就是把人物刻划得像一个活的姚期。
那一天,戎社的首场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剧社成立的第一炮打响了,裘派艺术也由此诞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从那时起,包括裘盛戎在内的这些曾经在旧社会受尽了屈辱的艺人们,也跟全国的劳苦大众一起获得了新生。
不久,北京戏剧界讲习班举行了开学典礼。对艺术进行广泛的政治、艺术改革等方面的教育,裘盛戎自然也参与其中。裘盛戎跟他的儿女们说过这的话:“共产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的生命就是为艺术而来。”
1950年由裘盛戎领衔的戎社与谭富英挑班的同庆社合并,成立新的太平京剧社,后来更名为北京京剧二团,裘谭二人并挂头牌,强大的演出阵容使裘盛戎更加如鱼得水。
1956年,随着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处在鼎盛时期的中国京剧又迎来了新的机遇。由马连良领导的“马剧团”和谭富英、裘盛戎为主演的北京市京剧二团合并组成北京京剧团,继而张君秋带队的北京市京剧三团也合并进来,从此便成就了“四大头牌”。“马谭张裘”同台演出的盛况,四人轮流唱开场或上大轴一时传为美谈。
那时候,北京京剧团每年都排演新剧目,《秦香莲》和《群英会·借东风》这两部艺术电影正是北京京剧团当年的代表作。那个时候,裘盛戎可以说一年365天都在演出,有时候一天还不只一场两场乃是三场。
裘芸回忆儿时去父亲经常演出的正乙祠戏楼看他唱戏,当年,父亲带她看戏的时候并不多,但是至今她仍然可以清晰地记得,父亲在戏台上那时尚的风采。
每次裘芸去看戏的时候,都是在第一排趴着舞台的栏杆,仰着头看父亲,什么时候看怹都特别特别的高大,声音也特别的洪亮。然后等他卸了妆,回到家不吭不哼的一个老头儿,坐在那里,叼着烟,闭上眼,手里拿着剧本,默默的、静静的,一呆就是几个小时。
裘芸老师说,在父亲裘盛戎的生命中,戏永远排在第一位。然而,裘盛戎的戏曲人生却永远停在了1971年。裘芸永远清晰地记得在父亲病重的时候,父亲不忘他的剧本,手里拿着剧本,在昏迷状态中他在讲,第三场……时不时的在他醒来的时候,手里要是没有拿着剧本,他就是示意母亲找他的剧本。有时候母亲把剧本给他收起来,来不及,就顺手拿个报纸卷上塞到他手里,马上就能看到父亲不对的表情,他那焦急的状态那种皱着眉要剧本,只要把真正的剧本塞到他手上,那个眉宇间马上就打开了——特欣慰我拿到剧本了,我还能够研究它,我还能够回到舞台上去演出!
裘盛戎对京剧艺术的执着与热爱,深深地打动了裘芸,身为父亲的小女儿,在弟弟去世后,她担当起了传承裘派艺术的重任,开始学起了花脸,只不过对于她那瘦小的身材,细柔的嗓音来说,唱花脸戏,实在是个极大的挑战。
现在我们来听裘芸演唱,可以说她在声腔上用了很多的心思。作为一个女人,学声腔,又是一个花脸行当。从生理条件上就会有很多的问题,单单一个裘派的头腔共鸣音,裘芸就整整找(练)了一年,她天天都在听录音,无论是吃饭、走路,甚至睡觉都在听。
就连录音机都听坏好几个,但裘芸的理念就有一个:“我一定要唱出来,不是为我出名,我要让这些观众们听到他们想要听到的,真正的裘派艺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