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前,包括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婺源六县的徽州,在安徽省南端,与江西、浙江两省辖地相邻。东西约400里,南北约250里,全境处万山丛中,其山脉为南岭大乾山,由休宁与浙江开化县交界之马金岭入境,经各县而成各个支脉。境内名山有黄山、齐云山、大徽岭、松萝山、问政山、天马山、大敛山、小敛山等。大山以东的歙、休、黟、绩四县之水皆由新安江流入钱塘江。大乾山以西的祁、婺二县之水皆由阊江流入鄱阳湖。山山水水间,穿插着许多山环水绕的盆地、谷地。居民大都依山傍水筑建城镇与村落,世代生息其中。
历史沿革
商、周时代,属于三苗部族的徽州土著先民已在此活动。春秋时代,这里属于吴国,吴亡属越。战国时代,越亡属楚。秦代,在这片土地上设置了歙、黝(后称黟)两县,属会稽郡,后属鄣郡。当时的歙县包括后来的婺源、休宁、绩溪、淳安、遂安;黝县包括后来的祁门、石台。汉代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改鄣郡为丹阳郡。三国时,吴国征占山越,分割歙、黟二县,设歙、黟、新定、始新、休阳、黎阳六县,(后四县均从歙县析出,新定、始新即后来浙江的遂安、淳安。)统属于新立的新都郡。三国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改休阳县为海阳县。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灭吴,郡名改为新安。新定县改为遂安县,海阳县改为海宁县。南北朝时,新安郡辖地及县名历有改变。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新安郡改为歙州,此后一直到北宋,郡名、辖地与县名亦多所变更。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名为徽州,辖歙县、休宁、绩溪、婺源、祁门、黟县。此后,六县一体的格局长期未变。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婺源划归江西省,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复归徽州,1949年,又归江西。1988年1月,绩溪被划给宣州。婺源与绩溪先后划离徽州后,徽州六县一体的格局遂告打破,但徽州长期形成的文化血脉仍然牵连在一起而无法分割。
徽州不仅有长期包括一府六县的小徽州,还有曾统辖的遂安、始新(此两地今为浙江淳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划属徽州的石台、旌德、宁国等县,现属黄山市的原太平县(今叫黄山区)都包括在内的中徽州,还有徽州人足迹所至,徽州文化影响所及,包括全国各地的所谓大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