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要到电影院看电影?

为什么人们要到电影院看电影?

人们喜欢到电影院看电影,而且还要买爆米花,买饮料等东西。本来在电脑或手机上就能看电影,为什么非得到电影院看电影呢?

电影院并非只是放电影的地方,而是一个文化符号,吸引人们前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就有电影院,很多工人、干部到电影院中看电影。农民们住在乡下,乡下没有电影院,不会吸引农民前去。农民想看电影,并不会买票到电影院去看,而是要等着村里放电影。村里放电影的时候,一般都在晚上,在大树之间挂起一面雪白的带黑边的帐子,电影胶片机投影上去,就会出现影像。有时候,放电影的白帐子挂在戏台上,挂在大队部里,即便挂在村边的房檐上,冷风嗖嗖,也能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人们似乎知道,看电影属于文化生活,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有了电影,可以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没有电影,日子也那么过。并不会因为没有电影,人们生活就会出现很大的偏差。电影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传播一些文化特色,还要传播一些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过,在城市里,电影院也不是天天开门,天天上映一些影片。有了影片就开门,没有影片就不开门。电影院是公家单位,电影是上面发下来的。为了吸引人们前去观看,电影院的负责人员会免费赠票,而且这种赠票的习惯到现在还保持着。

赠给一些工人或事业单位人员,让他们免费观看,尤其是教育意义很大的影片,经常出现赠票的情况。到了媒体发达的时代,人们没必要非得到电影院看电影,但是,电影院照样开张,照样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毕竟,电影院成了文化符号,也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到电影院消费,并非只是去看热闹,而是享受文化生活。毕竟,电影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有侦探、悬疑、科幻、犯罪等题材,人们喜欢看什么题材的就会买票去看,不但自己看,而且要带着亲戚朋友一起去看。尤其是谈恋爱的青年男女,都喜欢到电影院看电影。男人买票,买爆米花,买饮料,和女人一起看电影,本身就是很浪漫的事。在电影院封闭黑暗的空间,能生发出无限的想象。出现恐怖情节的时候,女人会攥紧男人的手,或者倒到男人的怀里。男人即便害怕,也要装成好汉,一副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意思。不过,很多男女看电影并非是在看电影,而是有点跑偏。

电影院是天然谈恋爱的地方。有人说,谈恋爱的男女最胆大,哪里黑就到哪里去,什么都不怕。而电影院本身就是黑暗的地方,只有银幕上变换着光影,吸引人们看,同时给谈恋爱的男女打了掩护。还有孩子喜欢到电影院看电影,毕竟电脑和手机屏幕比较小,不像电影院中的电影银幕那么大,也不像电影院体验那么好。为了增强体验,电影院投资引进了3D电影,还有5D电影,让人们感觉身临其境,获得多层次立体的感受。

展开全文

3D电影就够真实的了,5D电影加上了摇椅功能,还会根据电影中的情节,提供多层次丰富的声音,提供雨滴,提供花香等东西。人们体验丰富了,就会感觉很美好,而这种美好不能在家里看电脑或手机轻松获得,必须要到电影院中才能体验到。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产品,通过光与影传播,传播过程中会从画面、声音等多层次感触,让人们去了一次还想去。毕竟,电影不同,获得的体验也不同。资本家看到有利可图,就要兴建电影院,甚至不惜巨资投资兴建5D影院,给人们提供丰富的体验。票价不低,但并不能阻挡人们前去观看。

人们手里有点钱了,就要消费。而社会正好提倡消费,不但可以让人们在电影院中购买电影票,也可以让人们到网上购买电影票,还能提供打折的电影票。很多时候,电影院成了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地方,只要人们进入,就会获得不一样的体验。毕竟,城市生活的人不在乎电影票那点钱,花了钱就会获得享受。倘若消费不起的人,就不会到电影院去看电影了。或许,电影票是一种价格门槛,把消费不起的人挡在外面,把消费得起的人放进里面。

电影院存在时间比较长,在上世纪就有电影院的存在。人们也都知道电影院这个词汇代表什么。想要浪漫了,就去看电影,吃点小吃,年轻人喜欢看了电影就开房,只要你情我愿,别人就管不着。本来电影并不缺乏,只是有了专门放电影的电影院,才有了很大的吸引力。人们到电影院中看电影,只是因为默认了,好玩,要搞文化消费,才会不由自主地去看。当然,只要有人不喜欢看电影,就不会去看,但也可能跟着亲朋好友去看,只是为了消遣,为了拉关系。要是和恋人去看,就不能说不喜欢看了。

到电影院看电影成了时尚,人们似乎并不在乎那点电影票钱。电影院播放很多电影,满足不同人的需要,当然就会不断放映,不断赚钱了。很多时候,人们去看电影,只是玩玩,没有太当真的。而文化习俗已经形成,也就没必要深究电影票钱值不值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