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埋藏地下,接触到的化学成份复杂,青铜合金的化学变化绝不只是氧化反应,还包括酸碱盐的复杂化学反应。首先是主要成份铜及合金成份锡、铅的氧化,其次是酸、碱侵蚀发生的复杂化学反应,形成的多种化合物。
(1)锈色的复合与分层
青铜器表面锈色其实有许多种颜色复合而成,包括黑、红、绿等主要颜色,也包括复合的杂色。
就几种主要颜色而言,由于形成的时间不同,表现出来其实是分层的。
第一层是黑色氧化层。黑色是贴身色,其主要成分是氧化铜(CuO),其次是硫化铜(Cu2S)及氧化亚锡(SnO)三种氧化物。我们看到有些馆藏的青铜品器表现出的所谓“黑漆古”,其实就是这三种合金成分养化形成的第一层“包浆”。
青铜器出土就呈现出“黑漆古”的很少,毕竟土壤环境复杂,不可能只有表面的氧化反应,多数“黑漆古”是出土后还原到氧化层的结果。有些玩家喜欢清理到贴身的氧化层,以展现其“黑漆古”的美感。下图分别是氧化铜的化工产品和青铜器的“黑漆古”。
第二层是红色氧化层。红色氧化层主要成分是氧化亚铜(Cu2O)和铅丹(Pb3O4)。有了第一层的氧化铜、硫化铜、氧化亚锡的保护,后面的氧化程度就开始降低,所以就出现了氧化亚铜。铅的氧化慢,所以铅丹也出现在第二层。所谓第二层,也可以理解为第二阶段的化学变化。第二层的红色锈通常称为“枣皮红”,也正是所谓“红斑绿锈”中的红色。
第三层是化合物锈层,颜色和形式多样。有绿色结晶锈,有绿色粉状锈,有所谓“水银沁”色锈,有斑驳陆离的杂色锈,还有多种杂质混合结晶体。为便于表述,下面分别说明。
(2)绿色结晶锈
绿色结晶锈主要是碱式碳酸铜[Cu₂(OH)₂CO₃],碳酸铜[孔雀石CuCO3]、氢氧化铜[石绿Cu(OH)2]、碱式硫酸铜[Cu2(OH)2SO4]等成分。主要原因是雨水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硫化物结合形成酸雨,渗入地下,与碱性铜离子化合形成化合物结晶体。
这种绿色结晶锈通常表现为一种硬质结晶体,多为橄榄绿色,也有什么孔雀绿、暗绿、淡绿、靛兰绿等多种绿色。放大镜下看,有玉石的晶莹剔透感,而且固着很稳固,如果不用化学除锈方法,很难弄下来。把玩或用布擦拭会很快形成“包浆”,出现所谓“绿漆古”的特征。
(3)“水银沁”锈色是特殊工艺形成
青铜器表面的所谓“水银沁”,是在制作时表面涂灰锡抛光形成的,灰锡氧化形成二氧化锡(SnO2),呈现出来就是所谓“水银沁”色。与第一层氧化中的氧化亚锡(SnO)不同,灰锡涂在青铜器表面,会深度氧化,所以就出现了二氧化锡。这种工艺多见于青铜镜。
(4)泛金锈
青铜器表面呈现出金黄色,这到底是青铜的本色,还是表面的另一种锈色呢?
前面介绍的西周正鼎,应该是青铜本色,因为表面并无锈蚀的迹象。但历经千年而仍然能呈现本色者,恐怕是寥寥无几。有些青铜器表面也有金黄色,或者多数是赤金色,且有明显的锈蚀痕迹,这并非本色,而是一种铜离子锈。在某种形成电极反应的情形下,青铜自身的铜离子聚集于表面,形成离子层。这种现象,考古界称为“返金”或者“返铜”。
(5)绿粉锈
绿粉锈主要成份是氯化亚铜(CuCl)、碱式氯化铜[CuCl2·3Cu(OH)2·XH2O]、氧化铅(PbO)等成份。其特征是绿色粉状物,结晶疏松,指甲都能刮掉,手摸染色。
绿粉锈俗称“青铜病”,是青铜器的癌症,只要生这种锈,青铜器很快就会彻底变成一堆锈粉。绿粉锈还会传染,绝不能与其他青铜器放在一起。目前一般是用化学方法置换氯离子(碳酸纳浸泡),以根除绿粉锈。
一般而言,除了绿粉锈,其他锈色对青铜器并无害处,氧化层和化合物结晶其实都是保护层,比较稳定。依据各自的偏好,喜欢绿色皮子你就保留绿色晶体锈,可玩成“绿漆古”;喜欢红色皮子,你可以除掉表面的绿锈,只保留红色皮子;喜欢“黑漆古”的可继续去锈到最后一层黑色皮子。去锈的方法一般都是化学方法,因为结晶锈很难手工除掉。
该文章属于中大科鉴原创,转载请向中大科鉴申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